急于融资扩产的华锐精密总算如愿。2月22日,公司可转债成功过会。
去年2月IPO时,华锐精密才融到手了3.6个亿(净额),10月下旬,又火速抛出再融资预案,拟再发一轮可转债募集4个亿资金,以便把握“重要发展机遇”。
公司所说的机遇,翻译过来就是:硬质合金刀具的国产替代,正在火热进行。
行业景气,业绩攀升,华锐精密自然会产生强烈的扩产冲动。
可转债预案抛出不久,上交所于去年11月3日下发审核问询函;今年1月16日,上交所再发第二轮审核问询函。
经过两轮答复,2022年2月22日,科创板上市委审议通过华锐精密的可转债预案。
本身业绩不错,募资投向主业,华锐精密可转债成功过会并不稀奇。
相较于IPO,此次发债所投的项目,更多集中在中端领域,行业“内卷”的氛围满满。
高端研发与产能扩建
削切刀具市场,层分三级。
低端市场门槛较低,主要以高速钢刀具为主,国产替代已经完成,甚至处于产能过剩状态。
中端刀具市场,以往由日韩企业依靠“高性价比”占据。近年来国内企业技术持续突破,外加钨矿资源丰沛的先天优势,国产替代正在快速推进。
华锐精密近年来的业绩增长,正源于此。
2021年前三季度,华锐精密的收入、利润同比增长分别为62.68%、98.32%;欧科亿增幅为53.18%、119.01%;恒锋工具为45.39%、70.15%;龙头中钨高新则为37.42%和155.92%。
由此可见,整个细分行业十分景气。
至于高端刀具市场,则长期由山特维克、肯纳金属、伊斯卡几家巨头把控。
高端市场有较高的技术壁垒,也有更为丰厚的利润空间,是我国众多刀具厂商的战略目标。
华锐精密作为少数拥有PVD技术、能够提供高效涂层数控刀具的企业之一,在技术上离高端市场比很多国内同行更为接近。
公司去年IPO的两大募投项目,均瞄准了高端市场。
*个项目为投资额4.5亿的“精密数控刀具数字化生产线建设”,除扩产外,亦包含了新增“金属陶瓷数控刀片产能500万片”。
金属陶瓷是粉冶复合材料,能在一定程度上兼具陶瓷高硬度和金属高强度的优点,应用前景较好,国产替代较缺乏。
华锐精密若能顺利拉出这条产线,不仅仅是丰富了产品类别,还能借此走出硬质合金的局限,将业务拓展至更硬、更精密的加工场景之中。
另一个5000万元总投资额的IPO募投项目“研发中心项目”,顾名思义,是要“建立刀具硬质材料研究、槽型结构设计及综合使用测试评估平台。”
相较之下,此次的可转债募集则更多在中端市场上延伸。
项目之一,“精密数控刀体生产线建设项目”总投资额1.99亿,拟投入募集资金1.6亿,要拉出年产50万件刀体的产能。
所谓刀体,就是刀盘+刀杆,与公司的刀片搞打包销售,无疑是增加收入的好方法。
值得注意的是,该项目和IPO项目中拟建的“200万只整体刀具”产线相似。
但从细节来看,可转债的募投项目规划产能更小,结构从整体变为分体,材料从硬质合金换为了更低端的高速钢,且不会再为此“构建全新的涂层材料和结构体系”。
简单来说,就是显著低了一个层次。
另一个可转债募投项目“高效钻削刀具生产线建设”,拟建140万只钻刀产能。
实际上,就2020年的年度主营构成来看,华锐精密车、铣两刀分别创收1.93亿和1.07亿,而钻刀创收仅858万,营收占比仅2.75%。
上述项目单独扩产钻刀,正是要补上这块短板,解决公司产能结构较失衡的问题。
除上述两项目之外,还有1.2亿的募集资金,将用于补充流动资金。
实际上,2021年三季末华锐精密表上足有1.53亿的货币资金和1.61亿的交易性金融资产,合计占总资产比例近三成。
可以比较,IPO实际补充6000万之前,华锐精密年初仅有2453万货币资金在账上且无交易性金融资产。
由此可见,此次可转债募资补充流动性,与其说是缺钱,不如说是不嫌手头钱多罢了。
整体来说,此次募集项目,更加务实、更“接地气”,却不再有研发上的投入和产品上的突破。
究其背后原因,其实更多出于研发实力的相对薄弱,以及面对业内龙头的未来竞争焦虑。
行业内卷的现实选择
半年报披露,华锐精密研发人员72人,较期初76人少了4人。伴随公司整体招工,研发人员占比从期初20.11%降至15.48%。
同时,虽人员有减无增,公司的研发人员合计薪酬仍从594.14万元上升至692.41万元,上升幅度不小。
由此可见,企业上市、员工加薪,皆未能使得华锐精密有效壮大研发队伍。
华锐精密目前在研的项目足有8个,平均下来,每个项目的研发人员数量尚不足10人。
要实现技术突破、进军高端领域,华锐精密*大的难点不是缺钱,而是缺人。
正如公司在其风险提示中所言:“近年来,硬质合金数控刀片行业迎来迅猛发展时期,行业内高端研发人才十分短缺。”
以现有的团队规模,金属陶瓷项目是否能顺利走入量产、5000万建的研发中心是否能充分利用,都很难说。华锐精密自然不敢在此次可转债募资中,上一些需要消耗研发人力的项目。
与之相对的,是国内行业龙头株洲钻石的母公司中钨高新,研发人员已超千人,拥有业内*的硬质合金国家重点实验室,且与中南大学、北京科技大学有战略合作协议,和中科院沈阳金属研究所有技术开发合作协议。
从研发成果来看,截至半年报,华锐精密获授专利40项、其中发明专利11项。而中钨高新有效专利1401件,其中发明专利565件。
团队规模、技术积累再加外部合作,华锐精密与龙头老大差距巨大。
产业链、产品、渠道等方面,劣势更多。
华锐精密在招股书中提及的风险因素之一为“公司主要国内竞争对手与供应商紧耦合的风险”。意指株洲钻石既是华锐精密的竞争对手,其母公司中钨高新也是“公司的重要原材料碳化钨粉及钴粉供应商”。
从矿山到冶炼、再到硬质合金,中钨高新有着完整的上游产业链,甚至一定程度上把控了行业的上游资源。在下游应用方面,非但在常规的汽车、模具等领域有着完整且多样化的解决方案,甚至延展到航空航天、医疗设备等高端领域,以及PCB制造(深圳金洲)等高度精密领域。
从财务数据上看,三季报华锐精密总资产10.54亿元,营业收入3.59亿元;中钨高新总资产105.6亿,营收96.9亿;二者在体量上差距巨大。
从市场周期来看,在扩张阶段中,则无论大型还是中小企业,都会随市场因素同步增长。但若进入下行紧缩阶段,行业将会因竞争加剧而出现集中化趋势。
目前的工业刀具市场,由于进口替代的快速展开而处于扩张阶段,但市场体量终究有限;随着国内各路厂商的扩产,行业的高景气并不会一直持续下去。
届时,华锐精密等非龙头企业,将会直面中钨高新、厦门金鹭等行业巨头的市场争夺。
华锐精密的管理层也深知这一点,甚至在风险提示中,还考虑到了“如果株洲钻石的母公司中钨高新为增强株洲钻石的竞争地位,限制向公司供应原材料,将对公司采购、生产和销售等经营计划的正常组织产生不利影响。”这样的极端竞争情况。
居安思危、应对未来行业竞争加剧风险,华锐精密其实有两条清晰的路径可走。
其一是差异化,即通过研发突破拿出独有产品、独有技术、乃至独占细分市场,来规避直接竞争。这条路对于中、小型企业十分常见、且比较稳妥。
另一条路当然是快速扩大公司规模,争取在行业进入集中化时代之前,成为龙头之一。
IPO募投发力高端,可转债瞄准中端扩产能,这是华锐精密在行业内卷情形下的应对之道。
加速扩张的成效如何,公司能否维持高毛利率现状,一切留待2022年的财报来给出答案。